【《浪跡天地》看後感】「當家不成家時,也許真的要放下。」

劇情簡介

2008年,金融海嘯重創整個美國經濟,女主角Fern和丈夫一起共事的石膏工廠也未能倖免而倒閉。不久丈夫去世,Fern便收拾細軟,一人一小貨車,開始其浪跡天涯。

=====以下將有劇透=====

《浪跡天地》聽起來像是一套很浪漫的電影,一個人無拘無束打著散工,又不用負擔著房債,只要睡在車子裡就可以,但背後卻是一個孤獨的人,被回憶纏繞著的痛苦人生。

Fern在大部份時候都是很沉默,面無表情,也沒有見過她真的吐露過自己心事。但從她一開始小心翼翼地執拾家人送給她的餐碟﹝連其系列的名稱是《秋葉》也記得﹞,到她會細細觀看丈夫的照片,大抵也看得出她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一個人。可是當一個感性的人在遭受過失去和痛苦之後,就會開始迴避面對自己的情緒。因此Fern才選擇流浪,希望透過這段旅程能夠幫助自己忘記曾經有過的「家」。

可是,真的可以嗎?

「家」?

究竟什麼是「家」?是否只要「有瓦遮頭」就已經算是「家」呢?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是,但在Fern的眼中,答案應該是肯定的「不」。

在電影中,Fern有兩次機會可以住進屋子裡。

第一次是來自姊姊的邀請。

Fern因為沒有錢修理車子而向姊姊求救。到了姊姊家中,姊夫和其朋友正在討論如何炒賣房地產,這令Fern十分反感,更直斥其非,姊夫則不屑Fern當遊民的生活。姊姊立刻過來打圓場,更說當遊民也有其好處。但鏡頭一轉,姊姊就邀請Fern留下來住下去。

當中姊姊描述Fern自小已經十分奇怪,卻有著敏銳的觀察力。她希望Fern能夠留下來,因為Fern比自己更了解她自身是什麼人。這表面看來是一段很溫情的說話,但在Fern聽出來的感覺卻截然不同。她背負著自身的情緒已經很吃力,承載別人的情緒更是她最不想面對的事情。再加上如果住進來的話,就等如默認姊夫和他的朋友的說法。因此Fern斷言拒絕姊姊的請求。

第二次則是來自Dave。

Dave也是其中一個遊民。他在兒子年幼時便常常出外,也因此對兒子感到悔疚,所以選擇獨自一個生活。但後來孫子出生,在Fern和兒子的勸導下,他選擇回到家中。過了一段時間,Fern過來他家中探望,Dave亦襯此機會表達喜歡之情,並表示希望Fern能留在這裡。而這此Fern又真的沒有任何藉口推托,但住了幾天,就忍不住要不辭而別。

既然Dave和他的家人都接受到Fern,為何還要離開?離開的原因其實很簡單,就是這個「家」不是Fern想要的「家」。她想要的「家」其實就是和丈夫生活,而這個「家」已經沒有可能再擁有。

封閉的自我

當每個認識的遊民陸續離去,或追夢,或回家的時候,只有Fern還在自己所身陷的輪迴:Amazon工作 -> 住營地 -> 去其他地方 -> Amazon工作 -> 住營地。

她只是靠著這個流浪生活去麻痺自己,以為時間一久就能夠「沒事了」,但卻不知自己愈是抑壓住就愈鬱悶。身邊即使有人伸出援手,但卻視如不見,只會說「如果我真的有需要的話,就會跟你們說。」但綜觀全套電影,只有向姊姊借錢這一次是真的有表達需要,但拿到錢以後她就立刻說「我一定會還給你的」。這亦顯示出她不希望和任何人有感情關葛,一切只建基於「等價交換」。

如何解封?

回憶是沒有辦法忘記的,如果你忘記得到,回憶就沒有辦法成為回憶。最後Fern向營長道出自己心聲,說她不離開Empire其實是怕自己以後會沒有了對丈夫的記憶。「因為我有記憶,所以他仍是存在的。」從這裡可以看得出,其實Fern是一個很矛盾的人。她表露在外的自己是沒有感情而又很獨立,但內裡對丈夫的感情卻是如此之深。

營長明白她的感受,並表示雖然生死無常,但他亦相信這個世界並無永別,到最後大家一定會再在路上再見﹝see you down the road﹞。Fern才因此而釋懷,片尾她推開欄柵,坐車走上大道大概也隱喻她解封內心的意思吧。

結語

片尾彈出了一句「獻給所有不得不離開的人」,心中感慨萬分。香港社會現在陷入如斯田地,相信很多人都有想過離開,但很多原因卻令人躊躇不決,例如本身的資產,又或是覺得對不起其他留下的同路人。但當「家」已不成家的時候,我們也許真的要考慮放下。這並不代表筆者反對留下來,但希望大家都能夠互相諒解大家所作出的選擇。筆者認為每個選擇離開的人其實也是勇敢的,他們也是要放棄很多自己原本已經擁有的事和物。因此筆者亦想襯此向那些已離開的人表示:我明白你們的。

本文由作者【Tyler】創作刊登於HKESE,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創作者
An ordinary person who want to be better day by day
回應
Blogger / 內容創作者 / 作家大招募
投稿刊登你的文章,成為HKESE 平台作家
HKESE 自由作家計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