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幻愛》:我們都是阿樂和葉嵐。(含劇透)

 

如果要把幻愛歸類成愛情電影,未免過於片面。短短兩小時內,導演細膩地呈現出有關於自我、真假、社會、愛的故事,散場後劇本細節仍在筆者腦海中縈繞不散,耐人尋味。

 

故事發生於屯門,筆者獨愛輕鐵的場景。患上思覺失調的男主角阿樂總在輕鐵月台等待女主角欣欣,偶爾也會在車廂內碰著她。輕鐵發出的叮叮聲響、路軌和車卡互相磨擦的聲音,像是細訴著阿樂心中的複雜情感;隔著輕鐵玻璃窗,阿樂徘徊在光與倒影、看到與看不到欣欣之間,導演巧妙地帶著觀眾與阿樂一起經歷遊走於虛幻與現實的感覺。最後一個提示,是直到阿樂拿出手機嘗試錄音一刻,筆者才驚覺「欣欣」是男主角幻想出來的女友-一個無條件愛他的對象,像他已離世的母親。後來「欣欣」的原型,葉嵐出現,為完成研究論文,當阿樂的心理輔導員。初時葉嵐的確是想利用阿樂作研究對象,但後來倆人發展的戀愛關係及細節,令觀眾覺得葉嵐對阿樂是真真切切的愛。

 

電影的高潮,是阿樂再次病發看到「欣欣」的「三人」的拉扯與對侍,掀起了大家對真與假的懷疑。到底幻想出來而不會消失的愛真實,還是一個活於現實的人真實?諷刺的是,阿樂曾經提過喜歡欣欣夠「真」,因彼此了解,所以永不離棄。欣欣出現的時候,是阿樂感到最安全,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刻。「真與假」,我相信並不是《幻愛》希望著墨的地方,潛意識好,夢也好,也許情景沒有在現實中發生,但這些都是我們真實的感覺。這些「假象」之所以會出現,與每個人的成長有莫大關係。阿樂的母親說過,除了她,就沒有人會那麼疼愛他。葉嵐小時候,母親常把她衣服脫光罰她到家門外給別人看笑話。我們又何嘗不是葉嵐和阿樂?成長時期的陰影缺失,或是父母、社會的心理暗示,在我們的內心埋藏了鬱結及陰暗面,長大後或許會像葉嵐對愛情有質疑,或許會像阿樂駐足不前不敢被愛。但在他們的戀愛中,似乎是互相救贖的關係。活在這座城市,誰沒有「病」?葉嵐看似是阿樂的幫助者,但在了解的過程中,葉嵐一步一步解開心鎖,救人時同時為自己救贖。在電影中看到,一段關係中能夠互相療癒,才是最實在的愛。  

 

 來到故事尾聲,幻覺與現實交疊,欣欣與葉嵐合二為一。葉嵐在家中穿著欣欣的睡衣,打開門卻發現阿樂不在,進一步揭視了葉嵐的「病」。筆者認為,結局中在隧道的始終是欣欣,而且是阿樂和葉嵐共同想像出的結果。阿樂在病發時說過一句「無論你們是誰,都會離開我」,電影中一開始亦有描述思覺失調患者不敢愛亦不敢被愛,要走出精神病的陰霾,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現實過於殘酷,會不會虛幻的才是最美好?與其說故事是「幻愛」,我會說是真愛;與其說《幻愛》是精神病患者的故事,我始終認為,我們都是阿樂和葉嵐。

本文由作者【Katia】創作刊登於HKESE,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回應
Blogger / 內容創作者 / 作家大招募
投稿刊登你的文章,成為HKESE 平台作家
HKESE 自由作家計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