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走佬 返 馬拉】(三)看看馬來西亞三大種族
「走佬去馬拉!」
-
自杜汶澤的節目播出後「走佬去馬拉」這句話在這半年來我聽了很多遍。作為「半個」馬來西亞人(爸爸是馬來西亞華人,媽媽是香港人),這句話在我們看來便成了文章的標題:「走佬返馬拉」。馬來西亞推出的「第二家園計劃」再加上香港近年來的動盪,引來了另一波移民潮,讓很多人都動了「走佬去馬拉」的心。
這篇就為大家說說馬來西亞的三大種族,「馬來人」、「華人」和「印度人」。
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,雖然其官方宗教(國教)為伊斯蘭教(又稱回教),馬拉人在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回教徒,但馬來西亞亦是憲法保障自由宗教信仰的國家。馬來人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的一半,華人佔23%,而印度人佔7%,其餘為馬拉的原住民。雖然大家的種族,宗教信仰,文化都有著很大的差異,但隨著社區逐漸進步,這三大種族日常生活大致上都可和諧共處。回教由於是官方宗教,社會上的生活都會以回教的習俗禮儀為主,並避免觸犯禁忌。
先說說「衣食住行」裡的「衣」
回教對女生的限制比較多,女生衣著必須為長袖長褲,不能露出胳膊和腿,也需穿戴頭巾俗稱「包頭」,可露出眼鼻嘴巴。對男生稍微自由些,除了一些回教的節目他們需穿上回教服裝除外。雖然這些是對「馬拉人」的限制,但在某些場合,華人印度人也需尊重衣著要求。比如到政府部門不可穿涼鞋,拖鞋,需穿著長褲,不能露出雙腿。
說到「食」大概是影響比較多的。
回教徒不能吃或碰豬肉,不能喝酒,所以,所有賣豬肉有酒的店他們都不會去。他們吃的食物必須為「HALAL 清真」,沒有「HALAL」標誌的店他們也不能去吃。在外吃飯的話,華人的店基本上都不會有馬拉人,因為都會賣酒和豬肉,印度人卻沒有此禁忌,唯不能吃牛肉(但馬拉人不會限制華人到他們的店裡進食)。如果大家到馬來西亞旅遊,想「入鄉隨俗」在他們的餐廳裡用手吃飯的話,切記不可以用左手!!左手對他們來說是骯髒的!!
馬來西亞對國教的飲食限制是很嚴格的。在菜市場或超級市場,豬肉和酒類都需與所有商品隔開,分類擺放在另一個獨立的區域,包括罐頭午餐肉,豬骨湯即食麵等。加插一個Fun Fact,馬來西亞的麥當勞是沒有豬肉的,所以如果到馬來西亞想吃豬柳蛋漢堡… 抱歉,還是回香港再吃吧!哈哈
「住」的話,其實沒什麼限制。
不會說馬來西亞人不能和華人或印度人住在同一個區域內。
最後一項,「衣食住行」的「行」。
男生回教徒每週五下午都必須到清真寺裡祈禱,這也是「法定」的幾小時下班。所以在週五下午出門的話都會比較多人多車,政府部門一些銀行餐廳也會關門,待祈禱結束。因為馬拉人佔馬來西亞的大半人口,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會以他們,回教為主。印度人的信仰禁忌相對較少。那很多人到馬來西亞都會問,要怎麼知道誰是印度人,誰是馬拉人呢?
我個人的經驗來說,印度人輪廓通常較深,膚色較黑;馬來人比較有「亞裔」面孔,膚色和印度人相比較白一些。衣著上男生沒有太大分別,但馬拉人的女生大部分都會「包頭」,印度人則不需要。印度人的習俗原因,額頭上通常會有一點小紅點叫「Bindi」,而馬來西亞人卻沒有此習俗。
大家到馬來西亞也不用懼怕他們,或者怕觸犯到他們的禁忌而很多地方都不敢去。其實他們都是很友善的,都會互相尊重的。
看看不同種族的生活,感受不同的文化,也是很有趣的事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