貧窮

《小偷家族》:甚麼才是家人?

《小偷家族》獲第71屆康城影展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(最佳電影),繼黑澤明的《影武者》(1980)、今村昌平的《楢山節考》(1983)和《鰻魚》(1997)後,第四部獲得金棕櫚獎的日本電影。雖然在一片歡呼聲中得獎,但有日本評論批評導演為「賣國賊」,抹黑日本形象。《小偷家族》的故事是聚焦在社會低下層,導演是枝裕和關心社會日本現況,他的紀錄片和電影亦取材自生活實況。《小偷家族》的靈感來源是來自子女隱瞞父母死亡,企圖騙取養老金的新聞。

電影中第一個主題就是「偷」。這樣的犯罪行為反映了日本的社會問題,故事中一家人主要以犯罪為生,過著偷偷摸摸的生活。治(Lily Franky 飾)、祥太(城檜吏飾)和樹里(佐佐木美雪飾)等人都是小偷。治的妻子—信代(安藤櫻飾)也會偷取顧客遺留在衣服的東西。同一時間,老婆婆初枝(樹木希林飾)為了騙取老人金,隱瞞與他人同住。「偷」、 「隱瞞」、「騙」等元素正正配合低下層「不被看見」的特質,而故事的發展就在這種偷偷摸摸的基礎中出現。

認窮不窮

有人說不應自以為窮,因為自認窮會劃地自限,放棄改變的可能,應當抱持「富人心態」,裡裡外外自感富足,亦極力尋求富足。該等富足不只經濟上,還有各層面,最重要的是心態。有關講法未必具備完整的論述,總之來來去去都嫌自問窮的人有種腥臭味,主張學習他們所假託「富人」的模樣。

為求令概念更清晰,首先要釋詞義,「窮」是路的盡頭,人走到盡頭即是掘頭巷,無路可行,此乃窮。經濟條件差、沒錢,是「貧」,與「富」相對的應是貧,不是窮,當然缺錢容易導致難覓出路,出路少、機會少,也難以掙錢,所以貧與窮經常互生。若論「認窮心態」就是自限,堵塞出路,不見得自問富有就令思維頓開,路途豁然開朗了,坐擁巨資的人偷得無厭,利慾薰心,死抱生財條件,也是限制路途。於是論者謂:「他們就是自認所得不足夠,因此也是認窮心態!」如此就不應糾結於窮人、富人這類不準確的詞彙了,回歸傳統的說法,叫人知足就成,所謂「禍莫大於不知足」,又幾乎是老生常談,自然遭一心標新立異,卻胸無點墨的論者冷待。

你可以貧,但不能窮

窮在街頭無人問,富在深山有遠親,你要不信杯中酒,杯杯先敬有錢人—這句話出自《增廣賢文》。淺白的字詞字字珠璣:這個世界看重錢。

 

所謂看重錢,並不是說每個人都紙醉金迷,唯利是圖;而是物競天擇,從資源分配到成敗得失,都逃不掉金錢的制肘。日本的生物學研究發現,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的大腦結構發育一脈相連:出身顯赫家庭的兒童總體智商較高。我們很容易想像,面對排山倒海的課業和考核,享有優質的教學資源和飯來張口的悉心照料,當然比拮据的清貧生活更容易得心應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