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確幸怎提升幸福感?

過往接近十年,大眾目睹社會中的「大論述」遙不可及,諸如買樓買車、在事業階梯上向上爬、獲取社會地位等都難以達成,苦苦追逐反而愚不可及,「小確幸」渾然而生。小確幸可以是處於安舒位置,享受一杯怡人飲品;到訪人煙不算稠密的地方,曬曬太陽,欣賞景色。其名由來,在於有關幸福感微小而確定獲得,有別於大論述下的龐大而可望不可即。享受小確幸並無不妥,但時至今日,社會經歷遽變,各類人士要準備工作隨時轉型,生活形態亦隨之改變,心態不變則未必能適應難料的驟變,甚至長期自覺不幸。本文提出比小確幸更進一步的享受生活方式,稱這種幸福感為「微確幸」。

 

所謂小確幸是確定可獲得的,大致可看為不經意遇上樂事,投入其中就獲取幸福感,但日常生活中人卻不只循此途享有小確幸,不少人會主動爭取,例如特意造訪某地,以求經歷預期的「小確幸體驗」;花費相對少的金錢,以物質換取確實的幸福感。諸如此類都不是偶爾遇見,而是尋覓,過程中須耗用資源,包括時間、精力、金錢等,有些情況是即使動用了資源,結果不似預期,不能獲得小確幸,例如尋訪文青咖啡廳,可能口味因人而異,甜點的水準一般,與他人所述大不相同;聽聞某處如詩似畫,豈料一大批遊人在那裡打卡,萬頭攢動,人山人海取代夕陽花海。一旦不是以遇上、踫見的方式獲取小確幸,而是尋覓的話,就受條件限制。回想一下,小確幸受人追捧,在於它不像大論述幸福,要坐擁巨額財富、幾經辛苦往上爬、顧慮人際關係,而是「確實」能獲取,甚至是「確定」已獲得,才稱為小確幸。小大之辨反倒不重要,關鍵是毋須掙扎,少受條件限制下就能享有,這才是小確幸令人神往之處。若冀望的確幸落空,仍受條件規限,缺乏必然取得的確定性,追尋它也掉進追求與大論述幸福同樣的煩惱。

 

如此不追尋小確幸,只是隨遇而安,遇上就享受,不就行了?小確幸本身也沒有值得批評之處吧?正確,小確幸沒有不當,享受小確幸也是,如能時時隨遇而安,這樣的境界也非常高了,甚至幸福感存在與否,這些人根本不在意。凡人在乎幸福感,又要避免「有限性」帶來的問題,就可考慮多體會「微確幸」,在日常增加經歷幸福感的機會。例如上下班步行時,沒有好的耳機,不能聽音樂或喜愛的電台節目,也沒有朋友同路,以談話打發旅途,不妨思考各樣問題,甚或只是放鬆,不加思索,不追隨意念,享受鬧市中寂靜下來的自身,所謂「大隱隱於市」,也可以嘗試「大靜靜於市」,從中擷取不受外界干擾的樂趣。有些事務不做不行,很多人愁眉苦臉地做,只說自己不喜歡、不擅長,既然不做不行,也可尋找另類享受。科技日新月異,以往令人懊惱的資料輸入,今日已可用不同方式辦妥,選一個最方便自己的模式,盡早做完,享受其中的便利感;清潔家居對一些人來說是苦差,找合適的工具,觀察清潔的順利程度,為自己完成該做而本不願做的事,暗自喝采。甚至是最微小的事,也可發掘樂處,墨子謂民間三大疾苦是「飢者不得食,寒者不得衣,勞者不得息。」疲倦而可睡覺,本來就是幸福,奈何很多都市人疲累而不肯早早睡覺,包括筆者。夤夜睏倦時,再工作下去也缺乏生產力;再娛樂下去也不過消耗光陰,絕少增加滿足感。好好安眠,享受勞累得息,明日精神煥發再展開新一天的舒暢感。

 

或許有人質疑這做法是阿Q,斷然不是,阿Q是把事實講成非事實,以主觀意願取代客觀事實,體會微確幸是發掘本來存在的事,只是焦點轉變,過程中沒有隱沒實際存在的事,例如自己不喜歡的事、實在的痛苦,但不只著眼於那些不如意,同時在可行範圍內尋找樂趣,可說是在平淡中發掘樂事、苦中作樂。體會微確幸、經歷幸福感也不是最終目的,而是自行給予動力捱過不願承擔的責任,做該做的事,過健全的生活,既不強逼自己苦行,杜絕所有享受、外來刺激,也不一面沉醉在享樂中,一面拒絕苦事,逃避責任。

 

有人關注怎樣提升生活質素,方法是增加生活享受,多體會微確幸不排拒外界帶來的享受,同時更主動享受固有的生活,而非追隨帶來快樂的事物。未必人人要採用此法,如欲在變幻莫測的世代仍隨處享受安舒,增多內心的資源或許是出路。
 

本文由作者【海中地職人】創作刊登於HKESE,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創作者
接觸的日益增多,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;崗位轉換頻繁,不及世界瞬息萬變。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,觸覺帶動技藝。海中一片地上,能做多少就多少。
回應
Blogger / 內容創作者 / 作家大招募
投稿刊登你的文章,成為HKESE 平台作家
HKESE 自由作家計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