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對解散

人群之中,離散合聚是平常事,今日講解散,似乎別有餘韻。

 

首先解散是群體內部自行決定的,即是始終要群體中人作出「散」這舉動,才能真正解散。當然群體外的因素可以影響群體中人,令他們決定解散,但最終有如撳掣發放指令的一刻,仍是群體中人發動,因此解散前的預備、解散後的作為,群體中人仍有若干自主空間。

 

解散又可分不同形態,例如準備不足、缺乏散後規劃的是鳥獸散,好像禽鳥走獸在野地,赫然受驚,出於保衛自身的本能,只求立即離開所處地域,慌不擇路,各自四散。可以是行軍式解散,集合時各人獲取重要訊息,解散只是為求完成任務,各就其位,各佔任務達成的重要部分,不解散根本不能達成目標。解散時秩序井然,預測將有險象卻躊躇滿志。有否解散的準備、是否明瞭解散後的去向深切影響面對解散的心境,往往這些因素都涉及外在環境,人難以控制,但平日可多加準備,包括設想不利處境,著實預備應變方案;令應對條件成熟,遇上變故時已有不同出路;心中具備清晰的價值天平,懂得在取捨時刻果斷作明智抉擇。

 

解散可以與單純的離別、流徙不同,未必要充滿離愁別緒,尤其現今流行去中心化,人類無數行為已由個體主導,而非大局、大環境主導,平民小故事有時比大論述更具感染力,認真卻有瑕疵的小本製作有時比大後台大卡士鉅製(也不是無瑕疵)更引人注目。網絡世界既有造成網民被動、等待被資訊和社交圈餵飼的一面,但也有自可在廣袤世界裡尋找所需、建立各類社群的另一面。關鍵在乎各個體是否蘊藏特立獨行的自主力量,於是充足準備成為知乎所需、有所適從的個體,這可充當解散後去向的基石。

 

還可思考解散前的聚集是為了甚麼,人的聚集可以是基於共同興趣、共同背景或只是偶然,還可以是擁有共同信念、價值觀,若是如此,解散並不代表信念和價值觀也隨之消散,各人只須維持既有的信念生活,自有內在動力驅動各人維持解散前的狀態,雖然沒有聚集始終與原本聚集有所差別,但若解散是無可奈何的事,把它視為行軍式解散,此後按照堅實的理念而行動,化整為零,各自為目標奮鬥,或許是唯一出路。這樣解散後的各個體不再是漂泊的孤帆,而是負重不易翻沉、已劃定路線和目標的船,在汪洋中穩定前航。

 

本文無意把諸多令人沉重的解散看為輕而易舉,也無意凡事只顧往正面看,指稱這能顛覆世界,扭轉一切不願遇上的局面。世代轉變頻繁,而不論個人意願,適應時代再踐行心中所想,可能是在諸多不順中找到曙光的方法。

 

本文由作者【海中地職人】創作刊登於HKESE,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創作者
接觸的日益增多,不及人和事多姿多采;崗位轉換頻繁,不及世界瞬息萬變。深信思想和習慣形成觸覺,觸覺帶動技藝。海中一片地上,能做多少就多少。
回應
Blogger / 內容創作者 / 作家大招募
投稿刊登你的文章,成為HKESE 平台作家
HKESE 自由作家計劃